共“读”月圆日 天涯赤子情——华侨图书馆日本大阪漂流站举办中秋读书会

2022-09-28 19:08:09  海外交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轮圆月,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

今天(10日),1000多公里外的日本大阪图书漂流站洋溢着浓浓乡音,拳拳乡情。华侨图书馆日本大阪漂流站中秋读书会浓情举办,大家围坐一起,品家乡月饼、读故乡来书,以书寄情,望月思乡,与家乡父老、祖国人民仰望同一个方向。

 

“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

一首《望月》的歌词轻轻地勾起大家心底的思乡之情,读书会诗意满满,思念绵绵。

 

“近年来,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就文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日本南通同乡会名誉会长王培基朗读了《〈周易〉与人生智慧》一书中《思想文化随笔六篇》一文。

 

“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和灼目的明亮,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应邀参加活动的日本友人法村久香女士用纯正的中文朗读了阎连科长篇散文《我与父辈》。法村久香在中国出生,在日本成长,不仅中文讲得好,对中国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华侨图书馆日本大阪漂流站建成后,她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法村久香女士为大阪漂流站捐赠图书与资金)

《中国文学史》《红楼梦》《聆听思想的声音》《活着》《读者》杂志……来自日本大阪华侨江苏同乡会、福建同乡会、京都大学等旅日华人及部分日本友人在漂流站分享读书体会、交流文化传播。

 

“无论是中国人也罢,还是在日本的友人,知道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么一个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多更多更有意义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事情,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去推广。”在日资深媒体人王巍表示。

 

华侨图书馆日本大阪漂流站2022年6月29日成立于大阪中华料理兴隆园。该图书漂流站由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和日本南通同乡会合作建立。华侨图书馆日本大阪漂流站是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海外漂流站的一个缩影,该馆利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漂流站,传播中华文化,联络乡亲们的感情,开展中外民间文化交流。

 

“目前日本大阪图书漂流站拥有中文版和日文图书、工具书等六百多册图书,近期准备增加中国文学历史研究第一人守屋洋先生的专著书柜和中文图书,争取尽快达到一千册图书的规模。”华侨图书馆的共同创建者之一、建立华侨图书馆大阪漂流站建议者王培基先生介绍,漂流站建设之初,他个人也捐出了一大批自己的个人藏书,丰富了漂流站的图书内容。

 

(日本南通同乡会名誉会长、华侨图书馆日本大阪漂流站共同创办人王培基)

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成立于2019年,由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共同出资出力创办,并完全由志愿者管理和服务的公益图书馆。作为全国唯一的以华侨为主题公共图书馆,华侨图书馆建立三年以来,努力征集收藏和华侨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实物,积极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为保护华侨历史,推动全民阅读事业发展贡献侨胞力量。

(原江苏省侨联副主席、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发起人镇翔)

“日本大阪图书漂流站是华侨图书馆设在日本的第一个图书漂流站。”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发起人镇翔介绍,为充分利用华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回馈海外侨胞对华侨图书馆的支持,更好地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华侨图书馆去年12月正式推出在海外建立“图书漂流站”的公益项目,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已在全球六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协议建设42个图书漂流站,目前已经建成开放22家。“各图书漂流站受到了海外侨团、海外中文学校、海外侨胞、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各驻外使领馆的高度赞扬。卢旺达、肯尼亚、意大利、西班牙、智利、日本等国的中国使领馆领导参加了漂流站的揭牌仪式。”

 

“海外有6000万侨胞,他们阅读中文图书非常困难,我们通过在国内募集闲置图书,送到海外,为海外侨胞提供阅读服务;为海外侨二代三代学习中文提供服务,我们有一半左右的漂流站设在中文学校,这些图书就是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参考书。”镇翔欣慰地说,“漂流站同时还吸引了一大批外国朋友,方便他们阅读中文图书,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

 

在镇翔等志愿者以及各国侨团、中文学校等有识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先后发运1万2千多册图书、杂志,这些书刊漂洋过海,成为华侨华人的精神食粮,为海外炎黄子孙打开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

“我们计划到明年年底前在海外建成100个图书漂流站,探索建立一套海外图书漂流站的管理办法,把漂流站管好、用好。”镇翔说,“让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通过中文图书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悠久文化以及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成就,让中国文化流淌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记者:王雨湄